粉体混合的质量如何需要检测,但是混合机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,粉体混合的好坏混合机直接有关系,选择一款适合的混合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,这个先不与讨论,对于粉体混合质量的检测分析该如何进行,它的检测分析都需要做什么,通过什么方法可以检测分析出粉体混合质量的好坏的。 一、 粉体混合的含义 粉体混合是二种以上组份在干燥状态或有少量液体存在下,以外力作用搅混,使其不均一性不断降低的过程。所谓二种以上组份,可以是不同的物质,也可以是同一物质而有不同的物理特性:如含水率不同、颗粒直径不同、颜色不同等等。 粉体混合是一个复杂的随机过程,混合质量的评估及测定方法一直是困扰着人们的棘手问题。随着时代的发展,凭人的五官感觉来判定混合均匀度的日子已经过去。用科学的、数量形式来判定混合均匀度,就是粉体混合的定量分析。要做到定量分析,必然要有取样、检测、统计分析(数据处理)几个过程,从而得到一个单一的量值来表达混合物的均匀度。 用科学的、数量形式来判定混合均匀度,就是粉体混合的定量分析。要做到定量分析,必然要有取样、检测、统计分析(数据处理)几个过程,从而得到一个单一的量值来表达混合物的均匀度。 二、 取样 从混合物中某一位置取出少量的物料,叫“取样”,这少量的物料叫作“观测样品”又称“点样品”,取样的位置称“取样点”。 在同一容器内,同一时间水平上,不同取样点取得的样品组成这一时间水平上的“样本”。点样品的个数即样本的大小。 关于样品的大小:在满足检测需要的量并可能对取样点周围物料具有代表性的前提下,样品越小越好。样品过大,不仅浪费物料,且对定量分析的正确性不利。 关于样品个数多少(即样本的大小):样品个数越多,即样本越大,定量分析结果越可靠,误差率越小。但迄今为止,确定较佳样品个数尚未研究出来。据美国化学工程协学建议,要求5~15个样品,也有人认为至少需要20个乃至50个样品。我国习惯上取5~10个样品。关于取样点位置,在物料处于静止状态下取样时,取样点应尽可能均布在物料的各个位置。如果能在混合物的运动流中取样,则比静止状态下取样所得出分析结果要准确。所以,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(如较佳混合时间已经确定),在混合器出口物流中取样的办法好。 三、 检测 将取得样品,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,测定各组分(尤其是关键组分--示踪物)的含量: X。如果样品个数是5,则检测到5个结果:X1;X2;X3;X4;X5。关于检测方法,应由组分的性质,混合的目的和实际条件来决定。 四、 统计分析 将上述检测结果,用统计学的方法,进行计算,得出单一的数值,来评估混合物的混合质量,叫统计分析法。 1. 算术平均值,又称样本均值:X X= - 觴i 式中:n--点样品数(样本大小) Xi--第i个样品测得的参数。如质量、含水量、颗粒数等。 2. 方差: 樱╔i - X)2 3. 标准偏差,又称SD(Standard Deviation的缩写):ó √√--樱╔i - X)2 在 20世纪40年代以前,一直用罄炊ㄒ澹ㄆ拦溃┓厶寤旌现柿浚值越小,混合越均匀。然而,实践表明,这一定义在某些情况下很不精确,误差较大。英国粉体工程权威N.哈恩贝在其专著“工业中的混合过程”(中国石化出版社1991)说过这样一句话:“……由样品中得到的实践方差 ()数值没有多大价值,除非与极限方差值可以关联”。 4. 相对标准偏差,又称RSD(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):V V有很多种算法,以下仅提供2个常用算法。 算法1:V= ×100% 算法2:V= (×100%) 粉体混合的质量非常关键,对于它的检测我们可以通过上述的几个步骤及方法进行检测分析,从而得知粉体混合的质量的好坏。 香菇烘干技术非常重要,它对香菇形状、色泽、香味起关键作用。烘干设备必须用烘干机烘干才能保证质量。 1、初步烘干期:起烘温度不能过高或过低,应掌握在35℃为宜,这时,进气孔和排气孔都要全部打开,回温孔关闭,烘干3—4小时。一般每小时温度升高1—2℃,温度要逐双锥回转真空干燥机系统由主机、冷凝器、缓冲罐、真空抽气系统、加热系统与控制系统等组成。就主机而言,由回转筒体、真空抽气管路、左右回转轴、传动装置与机架等组成。 在回转筒体的密闭夹套中通入热能源(如热水,低压蒸汽或导热油),热量经筒体内壁传给被干燥物料。同时
干燥设备可以帮我们制作医学药品和各方面的食品,而且还是一个清除污染物质的和粉碎金属物质的设备,干燥设备毫无疑问是必不可少,但是由于我国的干燥设备企业的起步较晚,所以我国干燥设备的技术水平已经严重落后,又缺少技术人员,造成了干燥设备研究的不足,质量差,效果不好,不稳定,而沸腾烘干机设备组成1、料车2、控制阀3、初效过滤器4、亚高效过滤器5、加热器6、料液泵7、引风机8、消音器 l 物料的干燥常缘于以下一种或几种原因:使物料流动性好,易于装卸,易于保存和贮藏,减少运输费用,获得希望的产品质量等;在生产过程中,由于设备质量、配套元件及基础研究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,目前常规干燥仍然是主要的干燥形式。 由于每一种干燥都有各自的优点和适用
|